热烈祝贺《兔豆状囊尾蚴病病原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6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点击数:2017-04-18 20:25:21 

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对2016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进行了颁奖,我中心杨光友教授主持完成的《兔豆状囊尾蚴病病原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6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豆状囊尾蚴病是危害我国养兔业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本项目针对兔豆状囊尾蚴病在我国分布广、发病率高、危害大,生产单位对病原认识不足及防控技术匮乏等问题,系统地开展了豆状囊尾蚴病病原与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通过人工感染试验首次系统观察了豆状带绦虫四川株的产卵量、产卵持续时间以及豆状囊尾蚴在家兔体内的分布等生物学特征,为兔豆状囊尾蚴病传染源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采用cox1、cox2、nad1、nad4和cytb等5个线粒体基因测序与分析方法,首次对豆状带绦虫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不同地域虫株的种群遗传结构,发现四川不同地域豆状带绦虫的多样性较低,种群间遗传分化不显著,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聚类。研究成果为兔豆状囊尾蚴病防控技术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3、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与分析技术完成了豆状带绦虫成虫的转录组学研究,并分析了豆状带绦虫转录组数据库中已注释的8118条重构基因同义密码子使用情况,揭示了豆状带绦虫重构基因GC含量分布情况及密码子偏好特征,探讨了该虫种重构基因密码子偏好的原因。研究成果为抗原基因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技术平台。

4、从豆状带绦虫成虫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Tp18基因和Tp-UBC2基因,经克隆表达、蛋白纯化及免疫保护试验发现,Tp18重组蛋白和Tp-UBC2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兔豆状囊尾蚴重组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候选抗原。

5、从豆状带绦虫成虫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TpFABP基因、Tpanxb1基因和Tp1基因,经克隆表达、蛋白纯化后成功建立了3种重组抗原的Dot-ELISA诊断方法,为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技术保障。

6、研制了犬用“阿苯达唑大片剂”新剂型、种兔用“可湿性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新型复方药物。率先评价了芬苯达唑粉剂对兔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确定芬苯哒唑粉剂为商品兔的首选药物,为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武器。

7、研究出了以终末宿主(传染源)控制、早期诊断与检疫以及药物防治等的兔豆状囊尾蚴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研究出的集终末宿主(传染源)控制、早期诊断与检疫以及药物防治等的兔豆状囊尾蚴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在2010-2015期间已在我国四川、山东等兔业生产主产区进行推广应用,有效地降低了豆状囊尾蚴病对家兔养殖业的危害,同时还带动了家兔相关常见疾病的防制,对促进家兔养殖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豆状囊尾蚴引起的兔肝损伤病变

寄生于兔网膜的豆状囊尾蚴